解碼廣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背后的工信力量

        作者: 來源: 南方新聞網 2023-08-11 23:44:00

         

        南方網訊 8月11日,廣州市新聞辦召開“廣州民營經濟20條”政策解讀會,介紹最新出臺的《廣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

        “廣州民營經濟20條”政策解讀會現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廣州,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市40%左右的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稅收,50%左右的進出口額,70%以上的創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95%以上的市場主體,成為推動廣州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推進民營企業“四化”轉型提升。近年來,廣州工信部門是如何厚植“制造業當家”沃土,充分激發民營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又是如何促進民營企業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

        透過這幾個密碼,可以找到答案。

        密碼一:六張新名片筑牢制造業發展基本盤

        在最新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廣州上榜企業從去年的4家增至6家,其中廣汽集團更是連續第十一年上榜,排名165位,較去年提升了21位,創造了廣汽集團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這充分體現了廣州企業強勁的競爭力、創新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是廣州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進入新時代,廣州工信部門通過打造“兩城兩都兩高地”六張廣州智造新名片,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持續穩固制造業發展基本盤。

        埃安工廠。

        在汽車產業方面,廣州推動廣汽埃安、廣豐五線、小鵬廣州基地產能釋放,加快廣汽本田新能源項目、東風啟辰新能源改造項目建設;圍繞“整零聯動”“軟硬協同”“近地布局”,狠抓產業鏈招商,累計推動簽約項目125個,總投資超1400億元;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加速向低碳化、新能源化、智能化轉型,廣汽埃安的全球首款純電續航超1000公里量產車,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應用和商業化運營體系。

        目前,廣州汽車年產能近350萬輛,形成了由12家整車企業、1200多家零部件和貿易企業構成的產業集群,聚集了廣汽埃安、小鵬汽車、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一批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領先企業。

        “萬億智車之城”蓄勢起航,產業頂梁柱作用日益凸顯。

        2022年,廣州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產業實現產值超2200億元,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500家,“世界顯示之都”正在構建;全國前30家定制家居企業有超過一半集中在廣州及周邊城市,歐派、索菲亞、尚品宅配等3家企業位列全球定制家居前五強,“世界定制看中國,中國定制看廣州”,“世界定制之都”已成為廣州閃亮的金字招牌。

        此外,廣州還在積極建設“軟件名城”“新材高地”“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高地”。

        六張智造新名片,催生了一大批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了多個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名片,也為廣州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產業動能。

        密碼二:“四化”平臺持續賦能企業轉型升級

        今年6月,廣州市“四化”工作專題培訓會上,廣州市制造業“四化”促進聯盟正式成立,“穗智轉”公共服務平臺正式對外發布,廣州“四化”平臺賦能轉型行動開啟新的篇章。

        面對中小企業數字化仍然存在“不敢轉”“不能轉”“不想轉”等問題,廣州直面“二次創業”的巨大挑戰,在全國首創以“四化”平臺診斷+治療“全科醫院”模式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提升。

        廣州市首批“四化”賦能重點平臺授牌儀式。

        在開展“四化”平臺賦能轉型行動中,廣州以“平臺受益、企業受用”的原則,通過財政資金、引導性基金“補一點”,企業為解決方案改造“出一點”,平臺在全過程技術服務中“讓一點”,引導“四化”平臺為企業“把脈問診、開出處方、根除治療、健康成長”,實現“平臺優、企業好、產業強”。

        目前,廣州已面向國內外、全年開放征集遴選86家“四化”賦能重點平臺,推動工信部電子五所等5家國家級智庫單位為廣日電梯等100家企業免費開展“四化”評估診斷服務。

        樹根互聯-連接工業資產,打通連接層、平臺層、應用層,提供端到端的一站式工業互聯網產品。

        樹根互聯作為連續第四年入選工信部“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裝備制造、汽車整車及零配件等數十個工業細分行業深度賦能,服務了廣汽本田等230多家廣州本土制造企業,連接了超123萬臺高價值工業設備。在廣州,還有阿里云、航天云網、百布網等一批行業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推動“數字+制造”融合發展。

        希音、UR、比音勒芬、完美日記、溪木源等一大批行業企業,通過廣州建設的“1+2+N”數字化轉型平臺,脫穎而出,成為廣州服裝、皮具、珠寶、化妝品和食品飲料特色優勢產業知名品牌,隨之帶來的是以點帶鏈、以鏈帶面,推動產業升級發展。

        通過“四化”平臺賦能,企業在提質、增效、降本、降耗、減存中不斷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據了解,廣州今年全年將為超350家企業開展評估診斷,推動100家企業“四化”改造升級,打造50個“四化”企業標桿,全面激活企業工業信息化改造活力。

        密碼三:多措并舉助力“專精特新”發展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完成了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復核通過企業的公示。其中,126家廣州企業入圍。這是近年來廣州工信部門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之路的結果。

        2022年4月,《廣州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以下簡稱《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八大行動”和“七大措施”,要推動廣州培育更多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在《三年行動方案》牽引下,一項項措施扎實落實,一項項扶持精準到位,廣州累計培育了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585家,省級創新型企業5597家,形成了“以大帶小、以小托大”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產業生態。

        通過開展梯度培育、技術創新、市場開拓、三品提升、數字賦能、融資提速、生態優化、營收倍增等行動,進一步開放技術、市場、標準、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逐步建立起市、區兩級聯動機制,構建以“鏈主”“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等為代表的優質企業梯次培育體系。

        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內,一塊巨石鐫刻著“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八個大字。南方日報李劍鋒攝

        開展專精特新企業貸款貼息、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建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等工作,對2022年新認定的324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每家20萬元獎勵,用好用足扶持資金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通過政府搭臺、組織參展、依托跨境電商平臺等方式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走出去”。“小巨人”企業禾信儀器的質譜儀器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達30%;專注汽車熱管理的法拉集團已供應全球60多個知名汽車品牌。這些都是廣州“專精特新”企業充分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典型代表。

        數據顯示,廣州獲認定首批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個,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1.17萬億元,累計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2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3家。

        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巨人”企業集中在現代高端裝備、半導體和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推動廣州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重要力量。

        統籌:何靜文 門麗麗

        策劃:覃玲

        采寫:張琛平 錢泳彤

         

        關鍵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