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和生母被繼母控制,生母不能說話畫出“藏寶圖”,主播前往解救并幫助低價出售玉器賺取女孩治療費……這則離奇的故事,是網絡主播為“帶貨”而憑空編造的“賣慘”劇情。
近日,據《揚子晚報》報道,一名六旬老人在購買19件玉器并得知真相后,心理難以接受,導致長期失眠,將該主播及相關公司訴至法院。記者8月8日獲悉,江蘇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做出終審判決,維持了鼓樓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責令主播及其公司退還貨款并支付三倍賠償,共計2.2萬余元。假的終究是假的,早晚會露餡,如果消費者明白過味來,拿起法律武器與之較真,賣慘營銷者可能就要付出法律代價,陷入真“慘”的境地。
(資料圖)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用一起判決賣慘主播“退一賠三”的案例,從消費維權的角度宣告了虛假賣慘營銷的法律后果,也給賣慘營銷者敲響了法律警鐘。
“直播的盡頭是帶貨”,這雖是句玩笑話,但也體現了網絡直播帶貨這一電商新模式蓬勃發展的現狀。與傳統的購物方式相比,網絡“直播帶貨”顛覆了傳統購物理念,極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刺激了消費,推動了經濟發展。網絡直播帶來了新的購物體驗,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不論商品本身是真是假,不論商品質量是好是壞,賣慘主播均構成了對消費者的欺詐,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妨礙了公平競爭,觸碰了法律底線。
全面、真實、準確提供有關商品或服務的信息是經營者的法定義務,這一義務對應的是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
《反不正當競爭法》也明確:經營者不得對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經營者的如實營銷義務不僅指向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功能等狹義信息,還指向商品或服務的銷售背景、銷售原因等周邊信息或廣義信息。
作為監管部門,應對直播主體和產品質量把好關口,提高準入門檻,當好監督人,從源頭上做好把控,作為“帶貨主播”,直播帶貨時不能向消費者傳遞虛假信息,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欺詐消費者;作為消費者,要提倡理性消費,不能盲目沖動,不然會造成損失或浪費。
南京法院對這起案件的判決,讓廣大網絡消費者看到了一個好的信號——商家直播帶貨時,構成欺詐也要進行三倍賠償!這樣的懲罰性賠償,不僅是對受害消費者的補償,更可以對更多的問題商家施以警告,對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的營銷策略敲響警鐘。
該案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之處,一二審法院除依法作出判決外,還分別對相關短視頻平臺公司及其電商板塊運營公司發出了司法建議。在司法建議中,法院就明確指出了該案中暴露的平臺公司對消費者的投訴處理不及時,對違法主播的管理懲戒措施不到位等具體問題,并為這些問題一一“把脈開方。由此可見,建立一個競爭有序、風清氣正的電商直播環境,還需平臺方加強監管巡查,完善激勵懲戒措施,對商家進行更有效的引導拘束。
掌上春城綜合整理
來源:新京報、揚子晚報、北京青年報
責編:莫開井
編審:沙蘭梅 符亞麗
終審:錢紅兵 周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