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養殖有“錢”景
助農拓寬致富路
(資料圖)
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特色養殖可以說是一項獨辟蹊徑的富民工程,不但競爭優勢明顯,而且市場前景廣闊,能使農戶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經濟價值高的梅花鹿、市場銷量好的跑山雞、肉兔……當前,東興區特色畜禽養殖正成為助農致富的“新引擎”。各地以市場為導向,以促農增收為核心,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畜禽養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添蓬勃動力。
生態循環走出新“鹿”徑
5月18日,記者走進石子鎮新屋村沙壩養殖專業合作社梅花鹿繁殖基地,一排圈舍整齊排列,負責人李安潮正忙著給梅花鹿喂食、清理圈舍、清洗水槽,鹿舍內50多只呆萌可愛的梅花鹿正在休息。
10年前返鄉創業的李安潮,一直積極探索生態循環農業并不斷優化產業鏈。在引進梅花鹿特色養殖后,李安潮把過去撂荒的土地打理出來種水稻和油菜,利用秸稈養殖梅花鹿,把養殖糞便沼氣化處理后作為糧食、蔬菜、水果種植的優質有機肥。經過幾年的經營,他的鹿產品已經頗有名氣,現在合作社的鹿胎膏、鹿血酒、鹿血、鹿茸、鹿茸片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為了擴大銷路,養殖社除了銷售小鹿、鹿茸、鹿血等,還推出“線上認養”模式,顧客簽訂認養合同后,只需支付飼養費用,即可在網上養鹿,還可以帶著家人隨時上門和自己認養的鹿互動。
李安潮的合作社主要以研究設計和投資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農業職業經營管理園區托管業務;智慧農業運管和農林廢污新能源化綜合利用投資運管;銷售私人訂制生態農產品,創辦共享生態農場。通過10年探索出淺丘陵地區的循環農業沙壩模式,主要以農作物秸稈、牧草發展食草動物(肉牛、梅花鹿,二元小香豬)養殖為核心,利用排泄物、廢棄物沼池生物化處理,制作生物有機肥回到土壤并利用微生物有益菌群改良土壤,通過稻魚鱉立體種養模式,種植糧食,油菜,水果,蔬菜,從生產模式上形成了一個內循環閉環,實現了農業立體的“種養結合,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生態循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模式;實現了通過以會員線上分享訂制,線下體驗結合的訂單農業模式,實現了從農場到餐廳的全產業鏈模式。
特色養殖“跑”出致富路
5月17日,記者來到東興區田家鎮紅碑村張學剛家的跑山雞養殖場地時,漫山遍野的烏雞在林間追逐嬉戲,低頭覓食,一陣陣雞鳴聲為整片山林增添了許多生機。
初夏時節,清晨的林間已經灑滿了陽光,張學剛打開雞舍,上千只烏雞撲棱著翅膀一涌而出,開始歡快地奔跑、啄食。記者注意到在張學剛的烏雞養殖場地里,烏雞們按照個體大小被分到不同區域。張學剛介紹,生長時間在40天之前的小雞仔們的吃食與更大的烏雞不同,它們吃研磨成粉狀的配合飼料,這種飼料更利于小雞消化吸收。而小雞長到40天之后,就更喜歡吃破碎成顆粒狀的糧食,它們更能從啄食小顆粒狀的飼料里獲得樂趣,吃食也就更積極。
“這個雞是五黑烏骨雞,它的毛、冠、皮、肉、腳,全都是黑的。(我們的烏雞是)在山上放養跑養的,純糧食喂養,幾乎都是玉米、稻谷、麥麩、高粱、小麥配合而成的,營養全面,生的蛋也是綠殼蛋,營養也更好?!睆垖W剛介紹。
張學剛是從去年上半年開始養雞的,時間還不長,但他養殖的跑山雞已經小有名氣,城區及周邊縣區好多都慕名而來,到場地直接挑選。“這個雞營養豐富,有滋補藥用的效果,里面含有大量黑色素,有滋補藥用的效果。場地現在年產量大概是10000只左右,有少量是銷往市場上,大量的是內江城區或周邊的人,到場地來自己挑選?!?/p>
張學剛說,自己以前還養過肉兔,“在養殖方面我還是有比較成熟的經驗,最重要的是就是育苗階段,剛孵化出來的小雞苗是最脆弱的,要把育苗室的水、飼料、溫度、濕度控制好,像現在天氣暖和還簡單,但到了冬天,用保溫燈把溫度升上去之后,室內氨氣、濕度容易增大,小雞苗容易生病,但溫度不夠時,小雞苗擠在一起,又容易發生踩踏。小雞就像人一樣,家里太冷、太擠,都容易生病,這是最需要注意的。長大一些,它們活動空間大,滿山跑來跑去,就長得很好了?!?/p>
談到后面的打算,張學剛信心滿滿,因為銷量不錯,他計劃擴大養殖規模,承包更多的山頭,繼續保持跑山雞特色養殖,帶著滿山的烏雞繼續“跑”在致富路上。
“肉兔+果園”發展有前“兔”
5月16日一大早,一輛川A牌照的貨車緩緩駛進內江市緒升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高緒勇立馬招呼工人上車卸貨,運來的100多袋兔飼料半個小時便全部整齊碼好。在高緒勇的肉兔繁殖養殖廠房,一排排兔籠排列整齊,一只只肉兔膘肥體壯,正悠閑地吃喝、打盹兒,兔籠下的履帶不斷轉動將糞便傳送出去,與以往傳統養殖場不同的是,這里干凈明亮,絲毫聞不到臭味。工作人員穿梭在兔籠間,一邊檢查兔子生長情況,一邊認真做好記錄。
據高緒勇介紹,種兔兔舍的占地面積500平,投資20多萬,采用的是目前最先進的歐式養兔籠,具有自動消毒防疫、清糞等功能,還能自動檢測舍內溫度、濕度,實現肉兔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此外還有1500平的肉兔兔舍,目前存欄7000余只,年出欄12萬-14萬只,年產值200多萬元?!胺N兔從配種到下崽,再到生長出欄,總共要經歷75天才能上市,每只兔子的重量一般是4-5斤,此時兔肉肉質細嫩,口感最好。”
這幾年為了養好兔子,高緒勇走南闖北學習別人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經驗,在涂家村流轉167畝農村撂荒地用于興建養殖廠房,吸收當地剩余勞動力,開展養殖活動,并組織村民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戶參與基地建設和經營的積極性,使不少農戶依托專合社發展走上致富路。
除了肉兔養殖場,高緒勇還有100余畝果園,這是他發展種養結合綠色生態農業的一大嘗試,既能充分利用肉兔糞便,減少環境污染,還能為果園提供充足養分,降低農業肥料成本,一舉兩得。
近年來,雙才鎮在不斷嘗試,希望把發展特色養殖產業作為引導群眾增收致富的著力點,積極挖掘和發揮特色養殖業帶頭人引領示范作用,推動特色養殖向標準化、科學化、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而高緒勇積極投身鄉村產業振興,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解決農村就業問題,成為助推脫貧攻堅成效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黏結劑”。
選對產業,精細發展。東興區多元化的特色畜禽養殖業,實實在在促進了當地村產業項目的“造血”功能和村集體經濟擴源增收,讓村民發展的信心更足,致富步子邁得更快更穩。養殖農戶們有想法、有闖勁,把握品質,突顯特色,他們憑著勤勞的雙手和敢拼的干勁,正和更多的鄉親一起發家致富、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