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電子商務是指以醫療機構、醫藥公司、銀行、醫藥生產商、醫藥信息服務提供商、第三方機構等以贏利為目的的市場經濟主體,憑借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主要是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醫藥產品交換及提供相關服務的行為。
中國醫藥電商行業發展模式 中國醫藥電商行業市場需求分析
我國醫藥電商商業模式主要以B2B、B2C、O2O等三種類型為主。目前,B2B業務占據醫藥電商主要市場份額。B2C模式雖然其占比不高,但是近年來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占比也有所提升,發展較為活躍。
【資料圖】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醫藥電商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按照用戶類型的不同,醫藥電商主要分為 B2B、B2C 以及 O2O 三類。B2B 模式主要為企業服務,分為政府主導的 B2B 采購平臺和藥企 B2B。B2C 主要為個人提供藥品服務,按照是否為自營可分為自營式和平臺式。此外,C 端用戶還可以在 O2O 平臺線上下單買藥,線下享受服務。
從醫藥電商三類經營模式看,B2B 模式下,以藥師幫、小藥藥、藥京采為代表,企業之間競爭激烈,行業新進者切入較難。B2C 模式下,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是行業內頭部企業,以自營為主,兼顧平臺模式,營收規模約在 200-300 億元。其余代表企業還有以康愛多、健客為代表的純自營醫藥電商,以及老百姓、大參林等代表的大型連鎖藥房,其自建線上網站經營,同時也入駐京東、天貓等綜合型平臺進行分銷。O2O 模式下代表性企業分為兩類,一是以叮當快藥為代表的自營 O2O,通過自建供應鏈管理體系進行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二是以美團、餓了么為代表的外賣平臺,依托于自身用戶群體以及配送團隊,拓展送藥服務,與當地藥店合作建立供應網絡。
目前醫藥電商經營范圍還以非處方藥為主,我國醫藥電商跨境融合將逐步推進,醫藥電商企業將憑借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獲得為全行業提供增值服務的先發優勢,“處方藥+電子處方+醫保在線支付”的三方信息共享模式或將成為下一個藥品零售業務增長點。因為處方藥占據著整個醫藥電商市場最大的市場份額。
隨著政策的支持,互聯網醫療進入高速成長期。在醫藥電商供應方面,醫療科技提高了醫藥供應鏈的效率,它能夠應用大數據掌握患者用藥需求、輔助藥企研發決策;或是通過物流供應鏈幫助醫藥電商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也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幫助醫藥電商溯源藥品配送信息,對藥品運輸進行全流程安全管理等。
在市場政策環境向好和醫療科技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醫藥電商、醫療服務等領域布局,尋求需求端、支付端、供應端的業務增長點。互聯網巨頭自帶巨大的流量優勢和技術優勢,能夠將內在用戶轉化為醫藥平臺用戶,進而能夠提升互聯網醫療在整個醫療行業的市占率,同時推動互聯網醫療 “醫+藥+險”閉環的形成。其中值得關注的相關公司有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醫療信息化方面,則有衛寧健康、東華軟件、創業慧康、東軟集團、萬達信息等。
從醫藥電商平臺使用率情況來看,2021年上半年,我國醫藥電商用戶使用率最高的平臺是阿里健康,使用率為46.8%,其次是美團和京東健康,使用率分別為38.3%和37.9%。此外,早期入局的叮當快藥、1藥網,使用率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互聯網平臺入局醫藥電商,具有較大的資本、流量、物流優勢,加上一站式購物模式更加便宜,不少消費者也會偏向于在慣用的電商平臺或外賣平臺上購買醫藥產品。
截至2022年6月底,上海共有醫藥電商企業2882家,廣東共有1787家。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品牌雜志社主辦的中國品牌網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網上藥店品牌前十名分別為老百姓大藥房、桐君閣、一心堂藥房、益豐大藥房、成大方圓、仁和藥房網、國大藥房、海王星辰、阿里健康和華氏大藥房。
隨著行業的發展,未來線上購藥有望取代藥店成為藥品采購主要渠道。整體看來,醫藥電商領域發展空間巨大。目前,國內互聯網慢性病管理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但市場潛在規模巨大。不論是傳統業務還是創新業務,作為細分賽道,醫藥電商的產業互聯網都會從中獲得發展機遇。
未來,隨著更多醫藥企業提出數字化營銷需求,醫藥企業與醫藥電商之間的合作將進一步加深。
本報告對中國醫藥電商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醫藥電商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報告將幫助醫藥電商企業、學術科研單位、投資企業準確了解醫藥電商行業最新發展動向,及早發現醫藥電商行業市場的空白點,機會點,增長點和盈利點……準確把握醫藥電商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醫藥電商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了解更多行業數據詳情,可以點擊查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醫藥電商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