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日)上午,“‘樊錦詩星’命名、樊錦詩基金設立暨從事敦煌文物事業60年座談會”在甘肅敦煌研究院舉辦。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8132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樊錦詩星”。
會上,樊錦詩還向敦煌研究院捐贈1000萬元設立樊錦詩基金,用于推動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發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養。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介紹,“381323”可解讀為:38年出生的江南女子,1輩子用心守護敦煌石窟,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后擔任敦煌研究院第3任院長,橫跨自然與人文科學2大領域,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3個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
(資料圖)
△“樊錦詩星”繞太陽一周需5.66年,平均速度為每日141萬公里。根據觀測,“樊錦詩星”到地球的距離最遠可達7.27億公里,最近時只有2.24億公里。
01
樊錦詩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曾獲得“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人們提起她時,總是親切地稱她為“敦煌的女兒”。
△1962年秋,宿白、常書鴻、李承仙與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實習學生(樊錦詩:左三)在莫高窟大牌坊前。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后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已經整整60年。60年間,樊錦詩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護事業,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個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守望著莫高窟里的歷史滄桑、文化紛繁。她將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管理工作當成終身事業。
1987年,莫高窟被批準列為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申遺的申報材料全由樊錦詩手寫。后來在她的推動之下,一系列保護條例和保護規劃出臺。
為了讓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樊錦詩又帶領團隊建立起系統的“數字敦煌”資源庫,敦煌文化與藝術真正地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在這些巨大工程一一落地時,樊錦詩已近80歲,勞累奔波半個多世紀,她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02
同時,樊錦詩密切關注北大考古學科的發展,也惦念自己的學弟、學妹們,多次以書信、演講、寄語等形式與學生交流。
今年5月,樊錦詩來到北大,帶著一千萬元人民幣捐款,設立樊錦詩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學研究。這1000萬元資金包括2019年樊錦詩獲得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獎金,還有2020年獲得的“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獎金100萬港幣。
在此基礎上,樊錦詩為了使基金本金能達到1000萬元,又將她本人多年的積蓄捐出。
“做人不能只為自己打算,這份獎金應該‘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一定要使所得獎金用在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事業上。”
樊錦詩曾說
“黨和國家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
我們就到什么地方去”
為了兌現這個諾言
她用滿頭華發
換來了敦煌的“容顏永駐”
致敬!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李爽
責編: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