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朋友來了要喝酒
優(yōu)秀的家庭主婦,會做種類豐富營養(yǎng)均衡的早餐;工作辛苦了,來一頓美食放松一下;加班晚了,再點夜宵補充一下體力??傊痪湓挘燥栵埜苫畈庞袆艃?。這也基本上形成了我們的飲食習慣:一定要吃早飯,不能餓著肚子,不能餓一頓飽一頓沒有規(guī)律。
但你有沒有這種感覺,一吃飽了就犯困。說好的吃飽飯有精神,為啥變成了越吃越想睡呢?
我們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其實是一個演進的過程。狩獵的原始人只可能吃一頓餓三天,古人經常過午不食,互聯(lián)網時代的我們甚至習慣了一日四餐。我們偶爾有沒有想過,這么“吃”好么?
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頒發(fā)給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獎勵他在闡明細胞自噬(Autophagy,或稱自體吞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上的開拓性研究。2016年諾貝爾獎----中國科學院
“細胞自噬” 細胞自噬的意思就是“自己吃自己”,是指細胞在缺乏營養(yǎng)能量供給,應對短暫的生存壓力時,可通過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yǎng)和能量,從而維持生命。自噬作用也可能降解潛在的毒性蛋白等體內多余的垃圾物質,來阻止細胞被毒素損傷。證據(jù)表明激發(fā)自噬某種程度上可以防治癌癥和各種慢性病,抗衰老和保持年輕。
“細胞自噬” 也就是目前輕斷食、古人辟谷的一種科學理論方面的解釋。細思極恐,如果每次都把肚子喂得飽飽的,我們體內的細胞反而沒有機會去降解毒素蛋白和多余的垃圾,進而會對我們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進食太多太頻繁,腸胃一直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間長了就像電腦一樣用得卡了,這時候需要關機一下,每隔一段時間應該給腸胃放個假。
所以結論是:我們應該每隔一段時間,餓自己幾頓。
但是,人忍住不吃東西往往不是身體受不了,而是心理過不去,食欲是人的基本欲望,自發(fā)挨餓需要一定的意志力,一般人往往難以忍受。從這個意義上,經常保持饑餓狀態(tài)是修行之門,輕斷食或辟谷是通往修行更高層次的必經之路。
那么,你會為了健康餓自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