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3方墓志入選國家《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

        作者: 來源: 西安日報 2023-08-09 09:29:20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報訊 (記者 楊明) 國家文物局日前印發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陜西300余通(方)石刻文物上榜,其中榆林入選的3方石刻分別為北周曹明墓志銘、唐拓跋寂墓志銘并蓋、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墓志銘,為解密“九邊重鎮”歷史提供了大量實證。

        榆林作為陜西省最北部的一個城市,北鄰內蒙古、南接延安市、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九邊重鎮”之一。

        2004年出土于靖邊縣統萬城遺址的曹明墓志,現珍藏于靖邊縣文物管理所。根據墓志文可知志主曹明即“西國人”翟曹明,是北朝時入居中土的中亞胡人。由于粟特墓志在全國范圍內出土數量較少,所以這方墓志對研究北朝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價值。

        珍藏在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的唐代墓志——拓跋寂墓志,其主人是唐代黨項部的首領,墓志刻于唐開元二十五年(737),1995年在橫山縣韓岔鄉元盆洼村出土。考古人員發現,他的墓志記錄詳細,用詞古奧、典故頗多,文辭樸素、親切感人,是古代民族遷徙和融合的寫照。據榆林市文管辦館員王富春考證,志主拓跋寂,字守寂,他的先祖為炎帝之后姜姓支脈,拓跋氏是黨項羌人較大的八部之一。該墓志中有“炳載前史。詳于有隨,名王彌府君,洎附授大將軍寧府君矣”。可知他的先祖之一就是拓跋寧叢。該墓志的出土,填補了曾懸而不決的問題,明確了史料上未提及拓跋赤辭具體的歸屬唐朝的年代為唐高宗李治儀鳳年(公元676~679年)。

        保存在府谷縣城東南千佛洞的折可存墓志,記載了墓志主人折可存曾參與鎮壓方臘、宋江的重要歷史事件。折可存是一位有名的北宋將領,其所在的折家,是北宋流傳較久的將門世家,從唐末五代到南宋初,折氏十代人,近300年,世襲府州刺史兩百年。他的墓志記載:“公諱可存,字嗣長,府州之折也。惟折氏遠有世序,茅土相紹,垂三百年,代不乏賢豪。”有歷史專家研究分析,著名的楊家將的母親“佘(折)太君”可能出自折家。折可存墓志珍貴之處在于記載了折可存曾參與鎮壓方臘、宋江等細節:“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遷武功大夫。”由此志可知,當年北宋是先征方臘后滅宋江,而非《續資治通鑒》和《水滸傳》所言先平宋江后滅方臘。志主卒于“丙午歲”即北宋靖康元年(1126),葬于“庚戌歲”即金天會八年(1130)。

         

        關鍵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