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色字關注我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個暑期,你出游了嗎?有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暑期以來,國內旅游消費訂單較2019年同期翻倍增長;暑期首周,機票預訂量比2019年增長三成,酒店預訂量增長1.4倍;預計今年暑期國內訂單總額將創(chuàng)歷史新高。
旅游火熱的同時,與“導游”相關的話題也多次沖上熱搜,如“導游因游客發(fā)視頻表揚漲粉百萬”“西安導游爺爺講歷史,講著講著就演起來了”“導游嫌游客購物少在車內發(fā)牢騷”“導游讓打呼嚕游客下車被停團30天”,等等。
可見,導游服務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游客的心情和感受。旅游界也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句話,“祖國山河美不美,全靠導游一張嘴”。話雖過于絕對,卻也體現(xiàn)出了導游的重要性。那么,導游怎么講、怎么做,才能讓游客體驗到“更美的山河”?
7月3日,浙江舟山,導游正在向游客介紹普陀山景區(qū)游覽信息 圖源:視覺中國
一
先來說說“導游”的由來。“導游”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是在近代。1845年,英國人托馬斯·庫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yè)旅行社,一年后帶領一個旅行團乘火車和輪船到蘇格蘭旅行,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有商業(yè)型導游陪同的旅游活動,開啟了近代旅游業(yè)先河。后來大家紛紛效仿,成立旅游組織、招募導游人員。就這樣,“導游”逐漸成為一個正式職業(yè)。
上世紀20年代,我國就出現(xiàn)了導游人員。當時,陳光甫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家旅行社。此后,導游職業(yè)發(fā)展日趨規(guī)范,1989年開始,國家全面實施導游人員資格考試制度,通過考試,取得導游證,才能成為一名正式導游。
一個好的導游,不僅帶游客“行萬里路”,安排交通、住宿、用餐,也幫助游客“讀萬卷書”,了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比如,導游不僅可以讓游客看到“水光瀲滟”的西湖,也能讓游客了解歷經滄海桑田的西湖、獨具人文魅力的西湖;不僅讓游客看到莫高窟“何以來”,更讓游客知道敦煌何以美、何以重要的深厚底蘊。
如今,歷經三年疫情,旅游從業(yè)人員也經歷痛苦洗牌。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到2022年,全國旅行社直接從業(yè)人員從415941人,下降至243227人,簽訂勞動合同的導游人數(shù)從121710人,下降至82047人,約三分之一從業(yè)人員離開了這個行業(yè)。
眼下,隨著旅游業(yè)強勁復蘇,不少旅游目的地面臨“導游荒”,呼喚“老導游”回歸、“新導游”加盟。在導游人員數(shù)量陸續(xù)補充的同時,提高導游人員素質、培育優(yōu)秀導游隊伍,也是發(fā)展旅游業(yè)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二
細數(shù)近期一些關于導游的熱點話題,會發(fā)現(xiàn)“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比較明顯:有導游受到網(wǎng)友熱捧,訂單多到“接不完”;而與之相對的是,有導游被處罰停團,甚至被吊銷了導游證。
優(yōu)秀導游和“不良導游”之間的差別為啥這么大?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區(qū)別。
其一,黑心套路還是真心誠意。不同游客有著不同需求,但共性需求依然是獲得身心愉悅,這很大程度取決于導游真誠待客的職業(yè)操守。是不考慮游客消費水平,帶去吃高價飯,還是想方設法找到價廉物美的本地美食?是帶去買天價紀念品“宰客”好拿回扣,還是用“暗號”勸游客理性消費?做法與做法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其二,違法從業(yè)還是文明守法。文明合法,是旅行的標配,是讓游客玩得安心、放心的前提。據(jù)報道,有的導游與購物店勾結做局,套取并推送游客信息,再誘騙游客消費,侵害了游客合法權益,破壞了旅游市場秩序;更有甚者染指毒品,誘導違法犯罪。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桂林一位導游,今年6月一共接待了5個旅行團,其中3個團在游覽后給她送來了錦旗。這與遇到突發(fā)情況時,她能夠沉著安撫游客情緒、積極尋找解決方案密不可分。可見,促進文明旅游,需要導游用文明言行,讓游客感到如沐春風。
其三,態(tài)度惡劣還是熱情溫和。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車上講解時,游客打呼嚕,導游與之發(fā)生爭執(zhí);游客不購物,竟然受到導游威脅。在社交平臺日益發(fā)達的當下,“惡導游”容易變成熱點,成為“反面教材”。有調查顯示,當看到目的地出現(xiàn)負面新聞,超過75%的游客會取消行程。這不僅會讓“導游”行業(yè)風評受損,而且損壞當?shù)爻鞘行蜗蟆⒆璧K旅游行業(yè)健康發(fā)展。
其四,胸無點墨還是富有內涵。導游的工作不僅是領路,還需要熟悉景點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因此有觀點認為,導游應該做好景點文化內涵的傳播者、弘揚者。近日走紅的一位西安導游小姐姐,講解兵馬俑有深度、有內涵、有情懷,講得熱情澎湃,聽得人熱血沸騰,受到眾多網(wǎng)友稱贊。相反,如果一個導游胸無點墨,總是答不上游客的問題,講不清景點的歷史文化,或者張口就是野史軼事、奇談怪論,拿低俗當有趣,其專業(yè)素養(yǎng)自會受到質疑。
7月22日,學生和家長在云南西雙版納的雨林中聽科普導游介紹雨林生態(tài)常識 圖源:新華社
三
導游如何對待游客,提供怎樣的服務,游客就收獲怎樣的游興,享受怎樣的樂趣。旅游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不僅需要游客出行意愿的激發(fā),更需要優(yōu)質服務、精細管理和豐富的文化供給來支撐。
“將心比心”,以善意贏得善意。游客出門旅行,都希望能收獲一個好心情。導游善意地對待游客,多為游客著想,力所能及地為游客排憂解難,自然也會收獲游客的善意。反過來說,游客也需要多理解導游,不提過分的要求,尊重導游的勞動。
“己達達人”,以服務取得認可。導游的工作本就辛苦,而酷暑下帶團更加辛苦。正如有導游所說,這份職業(yè)很辛苦,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委屈有心酸有無奈,還有淡季的低底薪、連續(xù)帶團的睡眠不足。但無論怎樣,“游客至上”必須堅持,服務品質不能降低。
面對游客日益增長的多元需求,除了傳統(tǒng)的食宿安排、景點介紹等,一名“寶藏”級導游還可以自我“加碼”,如運用無人機幫游客記錄沿途美景,讓游客不僅感受“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旖旎風光,更享受“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身心愉悅。
“日就月將”,以內涵博得喝彩。說起導游,有一句順口溜,“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可見這是一個需要持續(xù)學習充電的職業(yè)。比如,今年70歲的西安導游爺爺,在碑林博物館生動演繹《肚痛帖》,在西安城墻上作精彩講解,贏得廣大網(wǎng)友點贊。熱愛可抵歲月長,這背后,是他每天堅持學習。
有人說,伴隨著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現(xiàn)在的導游需要成長為文化型導游,不僅要講出“是什么”,還要說清楚“為什么”“怎么來”。此話不假。隨著文化旅游、康養(yǎng)旅游、會展旅游等細分“垂類”的不斷延伸,對導游講解的深度廣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導游充電學習。
“心服口服”,以溝通獲得口碑。面對性格多樣的游客,講求溝通的“藝術”就很有必要。面對可能引發(fā)沖突的“苗頭”,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比如,金牌導游遇到飛機晚點,通常會征求游客意見,給他們提供幾個選項,而不是擅自決定更改行程。值得一提的是,在不誤導客人、不強制消費的前提下,通過有效溝通,引導理性消費,對于旅游目的地和游客來說,都是好事。
此外,一名好導游的“修煉”,也有賴于監(jiān)管機制的建立健全、導游培訓的常態(tài)化開展,以及導游梯度激勵機制的建立完善。當然,旅游是一項綜合性消費行為,消費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游客體驗的提升,不能只“盯著”導游,而需要從餐飲、住宿、交通等多方面發(fā)力,把服務做到游客“心坎”上,讓更多“頭回客”變成“回頭客”、“回頭客”帶動更多“頭回客”。
歌德說:“人之所以愛旅行,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在旅游持續(xù)升溫的背景下,期待更多有文化、有修養(yǎng)、有服務精神的導游“冒”出來,讓更多游客享受到“旅途中的種種樂趣”,也讓祖國的壯美山河有更多“游量”。
點擊下方圖片或者“閱讀原文”,
即可入手我們的第三本新書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浙江宣傳▼
往 期 精 彩 內 容
調查研究如何“痛并快樂著”
網(wǎng)紅主播有“五官”更要有“五觀”
在浙江鄉(xiāng)村喝咖啡,是怎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