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國家搞對立,人類是輸家

        作者: 來源: 環球時報 2023-08-03 07:25:26

         


        (資料圖片)

        香港《南華早報》7月31日文章,原題:國家搞對立,人類是輸家。    1950年,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學教授錢學森在試圖離開美國返回中國時被拘留。他是著名的導彈科學家,被卷入當時美國反共的“紅色恐慌”。中美經過多輪交涉,最終錢學森被釋放回國。他之后在中國的國防和系統科學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從那以后的幾十年里,許多中國學者和研究人員到海外學習和研究,或者學成后回國,但過程都沒有錢學森那樣令人印象深刻。盡管此類人員流動的數量隨著經濟和政治變化而起伏不定,但一個不變的事實是,當全球科學展開合作時,人類受益更多。

        不過,最近美中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對此類交流產生了寒蟬效應。去年,美國司法部取消了特朗普時代發起的“中國行動計劃”,該計劃被批評不公平地針對在美中國學者。但是,損害已然造成。

        《南華早報》最近的一篇文章援引一位中國科學家的話,描述了亞裔在美國面臨的“玻璃天花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美國在2021年流失了896名科學家,而同期中國增加了3108名。學生們也感受到了壓力。允許非美國學生留在美國學習的F-1簽證,拒簽率從2014年的15%上升至去年的35%。

        與此同時,中國學生顯然更希望在離家更近的地方學習,他們目前在香港公立大學的非本地學生中占最大比例。大灣區的發展無疑會為那些在科技領域嶄露頭角的學生帶來希望。

        不過,各國領導人必須意識到,政治緊張的一個犧牲品是人才的流失,而世界迫切需要這些人才來處理氣候變化等無國界問題,以及為人類把握地球之外的機遇。如果認為一個國家的損失就是另一個國家的收獲,未免過于簡單化。科學和其他人類活動的進步取決于全球合作。(陳欣譯)

         

        關鍵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