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景正盛。在細雨綿綿的一天,我們來到了橋驛鎮。“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作為一片孕育了15處紅色遺址與26位革命英烈的紅色沃土,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烙上了紅色文化的印記。
俯瞰橋驛鎮 小組自攝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民福村。這里是孕育了“新華英烈”第一人周以栗的村莊,充裕著濃濃的革命情懷與文人氣息。我們拜訪了曾與周以栗為鄰的周之府老人一家,他的母親曾與周以栗有過幾面之緣。“我母親那時候也小,只知道周以栗從小就很聰明,口齒也很凌厲,村里的人都夸他。后來他回來過幾次,每次都是一身長衫,感覺就是個書生。”
(相關資料圖)
周之府老人家的隔壁就是周以栗故居。此時,一位老人正在修建著屋旁的一棵栗子樹,這是民福村的老書記袁根文。在他心目中,這棵栗子樹就像周以栗一般,一直挺立在這里,不曾離去。也正是在他的引領下,周以栗故居如今得到了良好的保護。
走進周以栗故居,一進門,便是一面奪目的紅旗,上書“新華英烈第一人周以栗”,一下便將我們的思緒帶回了那個思想激辯的年代。在這里,講解員向我們介紹了新華社前身——紅中社的故事。作為第一任負責人,周以栗領導紅中社及時向外播發黨的方針政策,并將從電臺中偵聽到的敵人信息傳遞給紅軍,使紅中社最大化地發揮了黨的喉舌耳目作用。
佇立屋中,我們仿佛還能感受到周以栗為革命奮筆疾書的蕩氣回腸。革命未盡、生命不息,便下筆不止。這是周以栗對新聞戰線的堅守,更是對心中信仰的追隨。
第二站,我們踏著氤氳的空氣走進了群力村。“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截止現在,群力村已經走出了七位烈士。在這里,紅色基因似乎融進了每個村民的骨血里。群力村書記莫建昌告訴我們,這些年群力村一直致力于紅色景點的維護以及革命故事的傳播。“要把這種紅色文化和烈士精神傳播給更多的人,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盡管過程很艱難。”
與群力村莫書記采訪交流 小組自攝
樟樹掩映下,影影綽綽可見一棟老屋,這是中共湖南省委機關舊址。走進屋中,我們看到一條扁擔靜靜地躺在角落里。周炳文作為湖南省委機關的秘密情報人員,就是用這樣一條扁擔,幫助黨運送物資、傳遞文件、并掩護黨內同志。在這里,我們還看見了周炳文烈士留給妻子莫福貞的絕命書。一條扁擔,擔的是周炳文身為革命者的使命;一封絕命書,書的是周炳文對革命的決心,他說,“莫氏賢妻,我為勞苦大眾謀幸福而死,死得光榮,死得其所。”
走進一片幽靜翠綠的山林,我們沿著石階緩步行至烈士墓前。佇立于此,周遭只剩雨滴敲打綠葉的聲音。然而,凝視著烈士的姓名,我們的內心卻波瀾四起。
第三站,我們來到了位于洪家村的湖南和平解放秘密電臺舊址。展覽處有一石碑,陰刻楷書“商農莊”, 多年風雨的洗禮讓石碑由一道裂紋貫穿,但仍留存至今,正如同當年秘密電臺小分隊矢志不渝的堅守與拼搏。
當我們走到舊址中的一處角落時,一陣陣滴滴的電臺聲傳入耳中,是由擺放在舊址中的一組電臺自動發出的,將每一個參觀者不由自主地帶入到當年地下情報工作的緊張氣氛中,彷佛能看到周竹安等英烈昔日在此傳遞情報的身影。
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做心懷天下的大事,我們心中的感激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沿著這里的紅色足跡,我們繼續前往橋驛鎮的其他紅色革命遺址。在黑麋峰村,我們與羅養真烈士的后代交談,閱覽烈士故居中貼在墻正中被仔細保護的資料,并來到羅養真烈士墓前悼念;綠水青山環抱的鄉間,我們深入探索了曾經的獅子山抗日戰壕、青山坳抗日戰壕遺址,感受浸染了烈士鮮血的土壤。
羅養真烈士故居內 小組自攝
小組成員與羅養真烈士后代交談 小組自攝
一天的旅程結束,而我們的探索和思考剛剛開始。踏上紅色沃土,重溫橋驛鎮15個紅色陣地與26位紅色英烈的紅色故事,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自身專業知識,發揮專業特長。在紅色遺址保護方面,對橋驛鎮部分紅色遺跡進行測繪,紀錄紅色遺址的房屋結構、立面材料、開間進深等信息,力圖為遺址的有效保護和后續修復提供最新、準確的基礎數據。運用數字化建模、技術圖紙繪制、數字化建模技術,對橋驛鎮部分紅色遺跡進行數字化建模,力求建立準確的數字立體模型,最大程度記錄紅色遺跡當前狀況,預防未來未知風險,實現以新技術手段對紅色遺跡的科學性保護。在紅色文化創新性宣傳方面,為橋驛鎮15個紅色陣地和25位革命烈士制作系列介紹圖文、人物海報、手繪圖畫、明信片等創意設計產品;運用數字化建模、技術圖紙繪制、數字化建模結合PS設計排版,進行包括歷史沿革、模型爆炸圖、人物采訪的小圖分析,將多種信息濃縮以藝術性的視覺效果呈現,助力其紅色文化的創新性傳播。
電臺工作站舊址建模及爆炸圖 小組制作
湖南紅色文化綿延不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橋驛鎮是長沙的縮影,更是湖南的縮影。細雨灑在石階上,我們原路返回,回望這片紅色沃土,不見滾滾硝煙,唯有寧靜與安和。
小組到各紅色遺址調研 小組自攝
作者:湖南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本科生 米蕓嫻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楊雪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 陳斕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 張艷楠
團隊成員:米蕓嫻,王小川,楊雪,吳偉杰,張艷楠,陳斕,凌鍶津,鄒佳怡,汪濤,鄧靜雅
團隊導師:湖南大學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 唐珍名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