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豆瓣評分9.1,《我在島嶼讀書2》上線,感受閱讀的樂趣|天天短訊

        作者: 來源: 互聯網 2023-06-15 16:51:10

         

        作為一個曾經有著文學夢的觀眾,能夠看到《我在島嶼讀書》是一種幸福,雖然已經失去了創作的熱情和靈感爆發的年齡,在匆忙的生活中能夠找個時間看這個節目,也是一種享受和欣慰。

        文學是一種精神食糧,可能有人認為無法物質化,但這個節目毫無疑問是年輕人通向文學創作的一扇窗,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交流,能夠讓人從日常活下去的困境中獲得解脫和釋放。

        其實生活中工作和看書并不矛盾,作家蘇童和余華都有自己的枕邊書,蘇童建議看汪曾祺的散文集,因為書中有很多美食的介紹。而余華老師提到在過去,他會看小說整個通宵,蘇童老師調侃那不是枕邊書,是通宵書。《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老師認為,枕邊書愛看《追憶似水年華》。


        (相關資料圖)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意識流作品,作家們也講到這部書的重要性,閱讀會發散思維,跟隨作者的思路去旅行。

        普通人看書的目的,更多是愛好,或者是為了謀生的必須,其實能夠養成讀書的習慣,也是一種幸福,因為能夠從書中看到不同人生的故事,或者是能夠學習到對生活的豁達和開朗的態度。

        《我在島嶼讀書》的定位很好,讓人放松,同時能夠認識到讀書的樂趣。第二季選擇的是珠海的東澳島,蘇童老師說,這次是俯瞰大海。

        不少觀眾給作家們寫信,提到最多的是這個節目讓人放松和治愈,可能作家們的創作故事或者他們的讀書心得,讓很多人愛上看書,想看書,喜歡看書。

        很多名人,都喜歡看書,可能看的書籍不是相同類別,但一定受益匪淺,因為讀書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的充實和補給。

        第二季蘇童和余華以及程永新還是固定MC,葉兆言女兒葉子是書屋主理人之一,她是南京大學的副教授,也是碩士生導師,這次帶了兩個學生共同錄制節目,第一期播出蘇童和余華老師的兩個文壇新秀武茳虹和葉昕昀也參加節目的錄制,后期還能夠見到莫言、阿來、王堯、陳繼明、須一瓜、祝勇、馬伯庸、孫頻、紫金陳、鄭執、焦典等作家。

        這個節目教會大家如何“品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夠在書籍中找到釋放的情緒,隨著書籍彌補一些知識的欠缺。

        作家很多都是藏在書籍的背后,當他們走進熒屏和大家面對面交流的時候,沒有感覺是在上課,而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他們會告訴大家去讀什么書,能夠感到愉悅和輕松。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和這些大作家有面對面交流額機會,節目提供這種契機,目的還是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只有閱讀才能進步,豐富大家的精神食糧。

        余華老師的長篇小說,蘇童老師的短篇小說,都培養了很多忠實的讀者,當大家看到這些著名作家的時候,會被他們平易近人和風趣幽默打動。

        很多人可能會對這些著名作家有種神秘的猜想,其實現實生活中的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同的是他們對書籍的熱愛是超越常人的,他們在閱讀中成為創作者,也在創作中不斷閱讀,最終提煉出自己的作品。

        節目中也談到創作,大作家們也是會鼓勵學生勇于創作,也會給出他們創作經驗,短篇小說不在于字數多少,而是在于精煉的表達,如何更好的吸引讀者。

        成為作家之前,老師們一定也是寫了改改了寫,在不斷的摸索中形成自己的風格。余華老師談到自己擱置的長篇小說,因為沒有及時更新,導致靈感消失,長篇也無法繼續完成。他們是人,不是神,他們更多喜歡創作,同時也喜歡閱讀和學習。

        外景紀實閱讀節目太少,大家都被短視頻給消耗光陰,很多人寧愿刷短視頻也不會選擇去閱讀書籍,短視頻的閱讀更是一種好奇和消遣,不同的是閱讀書籍能夠讓大家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以及作者傳達的精神世界,這是短視頻無法帶給大家的愉悅。

        《我在島嶼讀書》讓更多人了解閱讀的美好,是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也是了解更多優秀著作的窗口,同時也是創作者們互相認識的橋梁。

        #我在島嶼讀書2#

         

        關鍵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