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訊!韶關,在“盤算”什么?

        作者: 來源: 南方+ 2023-06-30 09:40:23

         

        她,古虞名郡,張九齡修路的故事經久流傳,南粵雄關、千年古道依稀可見往日“三省要沖”的繁榮和擔當。

        她是韶關。新中國成立后,這里生產了廣東第一臺電冰箱,第一臺電視機,還有第一臺臺式電腦,引得全國矚目。

        今天的她,有人評價,不得“想當年”,也不好“比當年”。其實,韶關有新的“盤算”。


        (資料圖)

        青山綠水之間,一條條看不見的算力通道正聯通灣區、直達世界。

        2022年2月,國家四部委批復同意廣東省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并明確在韶關建設數據中心集群;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推進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建設;不久前,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算力產業大會暨首屆中國算力網大會在韶關舉行。

        東數西算、云計算、數據中心、算力樞紐……與數算相關的種種,讓韶關這座粵北山城一下子成為信息產業的“焦點之城”。

        傳統老工業城市,緣何承載“最強大腦”?

        面臨種種“關隘”,算力新賽道上的老工業城市能否破局?

        新時代新形勢,新的“千年通道”怎樣通達?

        盤算“底數”,為什么能?

        韶關是座有點老氣的城市。老工業城市,傳統資源型城市,是很多人給予這座粵北名城的產業標簽。

        近些年來,隨著資源枯竭,傳統工業萎縮,韶關也與國內大多數老工業城市一樣開啟了轉型升級之路,而路徑也大體趨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加快布局、特色產業做特做精。

        趨同之路想闖出新天地,要有突破、能突圍。

        前不久,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強調要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在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要求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然而,傳統產業改造成本巨大,第二產業總體增長乏力,特色產業體量又嫌太小。作為北部生態發展區的中堅力量、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主力軍之一,韶關如何在傳統、新興和特色的抉擇中,找到當家產業、挺起產業“脊梁”?

        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為韶關帶來了大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群。東數西算工程落地,在韶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樞紐節點的唯一數據集群。

        韶關華韶數據谷數據中心。南方+資料圖

        機會來敲門,韶關加緊“盤算”起來。

        首先是算力產業的前景。

        屏幕中,“帶貨主播”給消費者帶來豐富的商品選擇;網絡里,數據瞬間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算力中心,經過處理后再返回到手機終端。當消費者點下支付按鈕,一秒鐘內電商平臺后臺可完成17億次計算,同時有超3000個快件進入了寄遞渠道。這背后,需要強大的數據計算和處理能力作為支撐。

        這只是數字經濟對算力需求的冰山一角。

        算力是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的底座。工信部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算力總規模達到18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秒,存力總規模超過1000EB(1萬億GB)。《廣東省新型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披露,2021年廣東省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達到164.1億元,近五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將算力定義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力和關鍵驅動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看重算力產業的前景:“算力在若干年后會像今天的電力一樣,算力在哪里可以不用關心,要想算東西,接到算力網上,交錢就可以用算力。”

        那么,算力之城,為什么是韶關?

        電力充足——數據中心對電力的需求是驚人的,對電源的負載能力和穩定性要求極高。韶關是廣東省電力能源主要基地之一,年發電量259.8億度,富余電量89.21億度,工業電價全省最低。

        地質穩定——算力中心需要大量數據機房,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損失會非常嚴重。韶關地處南嶺山脈南部,位于非地震帶的湘粵褶皺帶,地質安全穩定;遠離海洋,不受海風腐蝕,受臺風影響較小,有利于數據中心的安全可靠運行。

        區位優勢——一方面,散熱是數據中心選址的重要因素。韶關地處廣東北部,全年平均氣溫在廣東是最低的,可以有效減少能耗。另一方面,韶關是國家重要交通樞紐,已基本形成以“三鐵八高二航”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網,從韶關乘坐高鐵到廣州僅需55分鐘,韶關已然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有利于引進相關人才。

        韶關的平均氣溫屬廣東省最低,有利于數據中心節能降耗。南方+資料圖

        盤算“關隘”,憑什么行?

        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算力”優勢,但在算力產業這樣一條全新賽道上,山區之城固有的發展“關隘”依然會卡脖子,算力樞紐建設很難一蹴而就。

        算力服務,執著追求每一毫秒的速度提升。

        決定服務速度的因素有兩個,一是數據中心自身的計算能力,二是數據傳輸速度。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算力樞紐,需要提供更加快速的即時性算力。而有即時性算力需求的企業和機構,也往往要求數據中心離服務地越近越好。

        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距離算力需求旺盛的廣深地區有200多公里的路程。距離每多一公里,都會帶來一定的速度損失。這也讓韶關區位優勢中隱藏的“時延劣勢”暴露出來。

        如何解決?建設標準和傳輸通道雙管齊下。

        建設標準方面,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致力提升自身計算能力。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按照低時延標準建立,力求時延小于20ms,可滿足全省工業互聯網、金融證券、災害預警、遠程醫療、視頻通信、人工智能等各類型業務的模型訓練算力需求。

        傳輸通道方面,電信運營商已完成粵港澳大灣區超高速400G全光運力網絡建設,韶關到廣州單向時延控制在2ms以內,到深圳控制在3ms以內。此外,連接韶關集群省際南北走向、東西走向高速光纜工程業已開工建設。“市區1ms,大灣區3ms,省內10ms,省外樞紐中心和主要省會城市20ms”高速算力時延圈正在形成。

        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區位示意圖(資料圖片)。圖片由韶關市發改局提供

        算力樞紐,高度依靠人才的第一動力支撐。

        對于韶關這樣的粵北城市來說,人才尤其數字人才缺乏始終是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的短板。

        南方+記者調研發現,為解決數字人才難題,韶關把加大數字人才培養力度、強化算力人才供應作為發展的重要任務,不斷提高大數據產業技能人才精準有效供給。

        優化布局大數據專業設置、校政企合作協同育人、產教融合定向培養……目前,全市現有技能人才23.8萬人,每年新增技能人才0.9萬人,技工院校每年培養輸出大數據產業相關專業畢業生680人。

        算力產業,不能打無準備之仗。

        在韶關天子嶺莞韶園,萬株梅樹掩映下,中國電子旗下的中電鷹碩華南數谷大數據中心早在3年前即已動工建設。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規劃有3棟數據中心和1棟大數據研發樓,還將建設總規模為3萬臺標準機柜。

        此外,韶關市已與四大運營商、聯想、中電鷹碩等12家企業簽訂投資協議,總投資近400億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南方數據中心、廣東省公安廳異地容災備份中心、廣東省檔案館異地異質備份中心等項目已落地韶關。

        為打好“算力之城”這份工,韶關深知,得算“明白賬”,當實干派,才能接住大機遇!

        5月29日,“算聯全球·數創未來”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算力產業大會暨首屆中國算力網大會在韶關舉辦,由國內多地市聯合發起的算力城市聯盟正式成立。南方+記者 張令 攝

        盤算“未來”,新的“千年通道”如何通達?

        “走老路沒有出路,走新路才是通途。”從“千年古道”到新路通途,寄托著韶關對未來的“盤算”。

        2022年,韶關地區生產總值為1563.93億元,同比增長0.2%,在廣東省21個地市中排名第15。這個位置、這樣的增速,算力這條通往下一個千年的新通道,無疑也是發展之“道”、破局之“道”、致勝之“道”。

        在韶關市發改局局長郭先桂看來,數據中心集群的建設對韶關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是韶關今后發展的“勝負手”,一定要把算力這篇文章做好。

        這絕不僅僅是建設算力樞紐的“一次性投資”,而是抓住產業風口、瞄準算力全產業鏈開拓布局的長遠之策——圍繞硬件層、數據層、技術層、應用層、衍生層等,打造算力產業上下游、軟硬件一體化生態。

        為了讓更多算力產業上下游企業選擇韶關,韶關制定了《韶關市促進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辦法(試行)》《加快促進電子信息制造業招商引資若干支持政策(試行)》,對企業入駐、運營、補貼等方方面面給予支持。

        到2030年,韶關將形成技術實力領先、產業優勢突出、特色應用引領、軟硬發展均衡的產業體系,構建企業規模集聚、成果有效轉化、品牌效應顯著、配套服務完善、產業良性互動的發展環境,成為全國重要的數據中心產業先行區和戰略高地。數據中心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

        “庾嶺古難行,梅關千年通。”

        一條聯通灣區、貫通世界的“數據之路”正在開啟韶關新的“千年通道”。

        韶關,算準了!

        撰文:話題研究員 朱曉楓 徐林 曹斯 范永敬 紀蓓

        海報:丁薇薇

        視頻:張鵬

        運營:麥小華

        本期統籌:紀蓓 湯凱鋒 蔣才虎

        本期策劃:曹斯 徐林 陳戈

         

        關鍵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