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騰訊并不是最早布局刷掌支付的機構,亞馬遜、支付寶等也在相關領域展開研發和布局,銀行在幾年前就開始探索刷掌支付,但至今都沒有規模化應用。專業人士對刷掌支付并不看好,認為其規模化應用仍面臨多重考驗。
繼指紋、刷臉支付之后,刷掌支付真的來了!
“刷掌就能乘地鐵,不用手機,也不用手環,還是比較方便的。”剛體驗了刷掌乘坐地鐵的00后女生小萌(化名)告訴記者。
近日,微信刷掌支付正式發布,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草橋站、大興新城站、大興機場站全線開通“刷掌”乘車服務。
生物識別技術伴隨著支付介質科技進步而發展,分析人士指出,在信息不被泄露、亂用的前提下,刷掌支付技術更加安全、方便。不過,刷掌支付面臨收集生物數據法律風險、支付安全性和后續普及可能會面臨機具推廣、布設和短期難以改變用戶使用習慣等難題。
刷掌支付落地應用
據悉,5月21日起,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草橋站、大興新城站、大興機場站全線開通了新的“刷掌”乘車服務。這標志著北京軌道交通開啟“刷掌”乘車新時代。
乘車前,乘客只需在大興機場線各站自動售票處的刷掌注冊機錄入掌紋,并在微信小程序“北京地鐵刷掌乘車”完成授權后,即開通“刷掌”乘車功能。乘坐地鐵時,乘客需找到帶有圓環標志的刷掌閘機,將掌心面對圓環內的識別區。完成識別后,圓環變為綠色,閘機將自動打開。出站時,再刷一次掌紋,乘車費用就從微信支付里自動扣除。
5月21日,微信刷掌支付正式發布,用戶目前可以在刷臉設備上進行刷掌操作,需要先在設備綁定個人微信賬號,錄入手掌紋樣。消費時,將手掌對準支付設備的掃描區,確認后即可完成支付。
據介紹,微信的刷掌支付已經實現了對不同環境光線的適應,也能夠應對年輕年長不同的掌紋生理差異,面對不同用戶不同的伸手習慣也可以快速識別。相比于指紋識別讀取指腹的表皮紋路,刷掌模式主要識別的是乘客的“掌紋”和“掌靜脈”,精準度更高。交通場景之外,“微信刷掌”還將逐步應用于辦公、校園、健身、零售、餐飲等領域。
事實上,騰訊近些年一直在布局刷掌支付。騰訊2021年11月份申請了識別模組及掌部生物信息識別設備專利;2022年3月份又申請了“刷掌設備”專利,7月26日已獲得授權,預估在2032年3月24日到期。記者在微信查詢發現,騰訊旗下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10月就上線了刷掌支付小程序。
規模化應用仍有難點
實際上,騰訊不是最早布局刷掌支付的機構。2020年9月,亞馬遜就發布了手掌掌紋識別技術,該技術最初應用于實體零售店的繳費環節,實現刷“手”結賬。國內,支付寶也在相關領域展開研發和布局,銀行在幾年前就開始探索刷掌支付,但至今都沒有規模化應用。
“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刷掌支付應用前景待驗證,不是特別看好。”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對記者分析稱,首先,刷掌支付和刷臉支付本質上是支付介質的改變,刷臉支付隨著移動支付推廣而普及,目前移動支付已經在C端和普通用戶端的應用趨于飽和,刷掌支付已經錯過了隨著移動支付普及而普及的風口。
“其次,刷掌支付沒有很強的可替代性,因為支付環節鏈條更長,時效反而比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掃碼支付等支付方式更長,并沒有讓移動支付變得更便捷。”王蓬博進一步指出,最后,用戶對個人生物信息、個人隱私、數據安全都比較關注,現在大范圍推廣,讓大家去注冊自己的掌紋,可能接受度并不高。
上市支付機構高管也對記者表示,刷掌支付目前難以規模化應用主要有幾方面的困境:一是個人手掌信息規模化采集和應用缺乏法律支撐,在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增強的背景下,短時間難以建立起數據庫,沒有數據庫就難以進行規模化驗證。
二是刷掌支付短時間難以被接受,“抬手支付”的安全性讓人擔憂。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去年4月份發布的一份問卷調查報告顯示,95.7%的移動支付用戶最常使用掃描或出示條碼完成支付,20.2%的用戶不接受使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識別和交易驗證。同時,用戶希望生物識別信息數據庫由國家相關機構掌握,做好生物信息安全存儲,確保個人生物信息安全。
三是在商戶端條碼支付、個人端指紋和刷臉支付普及的當下,刷掌支付的推廣將面臨難題。在商戶端,商家沒有動力更換刷掌支付設備,也一時難以接受刷掌支付這一新奇的支付方式;在用戶端,用戶已經習慣便捷的“掃碼-密碼|指紋|刷臉驗證”的支付流程,況且當下普及的智能手機也沒有相應的產品能夠實現采集和驗證掌紋信息的功能。上市支付機構高管判斷,刷掌支付在短期內將作為現有支付體系的補充,很難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