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面對面|共話新時代中醫絡學研究的創新發展和學科建設

        作者: 來源: 證券之星 2023-08-24 11:43:51

         

        近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主辦的“全國中醫絡病學教學和教材改編研討會”在河北石家莊隆重召開。百余位來自全國近40所開設中醫絡病學課程的高校專家學者,三百多位絡病學推廣工作者匯聚一堂,圍繞絡病理論創新發展和應用、全國絡病學課程體系建設、教學經驗分享等熱點內容開展研討和交流,為搭建《絡病學》教學的橋梁與平臺,全面推進中醫藥教育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獻計獻策。


        (資料圖)

        會議期間,《醫師報》對話參與中醫絡病學教學和推廣的多位專家,就中醫藥創新發展模式及學科建設等熱點內容交流討論,分享中醫學科高質量發展心得及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本期大咖面對面,對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任建琳教授和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高彥彬教授。現整理訪談精要如下。

        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而傳承與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然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任建琳教授看來,中醫藥的傳承創新,應該在以臨床價值導向為目的的前提下,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中醫理論的傳承和提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創新中藥的研發和臨床驗證。“這三方面結合,才能發揮好中醫藥的作用。”

        而理論的傳承,就要從中醫藥教育入手。任建琳教授表示,“掌握中醫藥知識、傳統知識,甚至創新理論和發展理論,之后才能結合所學知識與理論思考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法,并開方用藥。”

        事實上,近年來在提高中醫藥教育整體水平、加強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創新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等方面,國家加大了對中醫的扶持政策。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為中醫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讓任建琳更堅定了要傳承創新中醫藥的想法。“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彰顯中醫藥在疾病治療中的優勢。”

        任建琳教授回憶,在她剛踏入臨床工作的時候,腫瘤的治療還處在西醫為主、中醫輔助的狀態。盡管當時的治療方式和手段已取得長足的發展,但由于放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帶來的毒副作用,諸如惡心嘔吐、脫發、心臟損害等不斷折磨著患者。

        這讓任建琳開始思考:如何運用中醫手段延長治療深度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通過工作中不斷地了解和學習,任建琳教授意識到,中醫不僅僅關注疾病的預防,更能在治療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任建琳教授以自身經歷踐行著她所堅守的觀念:立足于中醫藥本身,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中醫藥,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近年來,通過對中醫絡病理論的學習,使我對中醫藥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干預作用有了新的認識。”任建琳教授介紹,從絡病的角度來講,腫瘤的病機是久病入絡,轉移后出現久痛入絡。絡病理論指導下的腫瘤治療可以實現健脾補腎、散結通絡、解毒抗癌作用。基于理論指導,任建琳教授及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相應臨床研究,并逐步應用到臨床中取得一定療效,不斷改善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絡病學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創新實踐的典型代表,歷經40年的砥礪創新,系統構建絡病理論體系,創立中醫絡病學新學科,并形成了脈絡學說和氣絡學說兩大學科分支,分別指導血管病變防治和神經、內分泌、免疫類疾病防治研究,出版《絡病學》《脈絡論》《氣絡論》專著均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一等獎,建立“國際-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四級學術組織體系,建立重點學科、實驗室、研究室及特色門診,提升中醫絡病學學術影響力。

        在絡病理論指導下,圍繞系列“通絡”藥物開展了30余項高質量循證醫學研究,覆蓋了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以及腫瘤、糖尿病等發病率高的疾病,全面揭示了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等通絡中藥的作用機制,開創了中醫循證研究的先河。

        國家97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曾評價絡病理論相關研究“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范。”

        “在國家政策持續鼓勵和支持中醫藥發展的紅利推動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迎來了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作為這一代的醫務工作者,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遇。”任建琳教授表示,絡病理論原創打通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脈絡”,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典范。

        多學科交叉是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中醫藥人才的有效路徑

        院校教育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將傳統教育的精粹融入現代教育體系之中,構建適應新時代的中醫教育體系,為中醫藥發展打下最堅實的人才之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要求,將中醫課程列入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提高臨床類別醫師的中醫藥知識和技能水平。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高彥彬有他的認識,“中醫學科建設對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多學科交叉是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醫學科建設是新時代高等中醫藥教育建設的引領性和標志性工程,是關乎中醫藥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高彥彬教授指出,中醫學科建設對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人才,推動中醫藥學術進步、知識創新和文化繁榮,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服務建康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那么,如何開展中醫藥學科建設?高彥彬教授認為,中醫學科建設,首先要遵循中醫藥學術自身發展規律,根據國家中醫藥事業發展需求,以發展中醫藥基本理論為基礎,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以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和繼承創新為根本;完善中醫藥學科結構和體系,豐富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在推動中醫藥學術進步的同時,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科帶頭人,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中醫藥傳承創新人才;建設一批高水平支撐平臺,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產生一批原始創新性的科研成果,提高中醫藥的社會服務能力。

        高彥彬教授以中醫絡病學為典型案例,介紹了首都醫科大學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中取得的一些經驗和成果。“2014年,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及中醫藥臨床醫學院獲批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絡病學,同時也建立了中醫絡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跨學科組建交叉學科開展絡病研究。”高彥彬教授介紹,近年來,基于學科和理論創新發展,先后承擔國家973課題、國自然、市自然、市教委課題5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19年,“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榮獲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于2015年開設研究生課程《絡病與重大疾病研究進展》;2016年開設中醫本科生選修課程《絡病學與臨床應用》;2014年起,每年召開絡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及絡病與重大疾病研究高峰論壇,累計3000余人參加。

        高彥彬教授表示,其教授本科及研究生《絡病學》課程將近十年,收到了一致好評:通過《絡病學》的學習,了解了絡病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拓展了學術視野和科研思路,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是將基礎和臨床學科交叉、讓教學和科研融通的創新性課程,特別適合當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

        在高彥彬教授看來,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學科產生的重要源泉,亦是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徑。為此,高彥彬教授強調,應當通過開展中醫交叉學科研究,增強自主創新技術源頭供給,實現中醫藥關鍵共性技術的創新;同時,圍繞中醫藥科技發展前沿領域,布局交叉前沿領域基礎研究,如中醫臟腑理論研究、經脈理論研究、中醫診斷研究、中醫疫病研究等前沿領域,催生新的前沿方向,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結 語

        中醫藥理論是歷代醫家在與疾病斗爭過程中不斷形成的知識體系,蘊藏著巨大的寶藏,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領與臨床實踐價值。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中醫藥基礎理論因其自然科學的屬性,以及本身的發展規律,需要更好地重構與發展。

        “中醫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前期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努力。”任建琳教授表示,我們需要在傳承創新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以推動臨床創新,取得成效。

        “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培養,要著眼于服務人類健康的全生命周期,要滿足健康中國建設所需,以拓展創新發展能力為核心,知識、能力、素質并重。”高彥彬教授指出,中醫藥人才應當掌握堅實寬厚的中醫藥理論知識,強化中醫臨床思維,注重臨床技能訓練,具有豐富多元的交叉學科知識,廣闊的國際視野,最終成為從事臨床和科研工作的創新型復合型中醫藥人才,提高中醫藥的社會服務能力。(來 源:醫 師 報)

        〖 證券之星網站 〗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鍵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