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概念不同核裂變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钚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
(資料圖片)
2、原子彈或核能發電廠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裂變。
3、其中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熱中子轟擊鈾-235原子后會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鈾-235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
4、2、核聚變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
5、核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
6、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于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
7、二、原理不同核裂變裂變釋放能量是與原子核中質量-能量的儲存方式有關。
8、從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鐵,能量儲存效率基本上是連續變化的,所以,重核能夠分裂為較輕核(到鐵為止)的任何過程在能量關系上都是有利的。
9、如果較重元素的核能夠分裂并形成較輕的核,就會有能量釋放出來。
10、然而,很多這類重元素的核一旦在恒星內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時要求輸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發),它們卻是很穩定的。
11、不穩定的重核,比如鈾-235的核,可以自發裂變。
12、快速運動的中子撞擊不穩定核時,也能觸發裂變。
13、由于裂變本身釋放分裂的核內中子,所以如果將足夠數量的放射性物質(如鈾-235)堆在一起,那么一個核的自發裂變將觸發近旁兩個或更多核的裂變,其中每一個至少又觸發另外兩個核的裂變,依此類推而發生所謂的鏈式反應。
14、這就是稱之為原子彈(實際上是核彈)和用于發電的核反應堆(通過受控的緩慢方式)的能量釋放過程。
15、2、核聚變核聚變,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
16、因為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而核聚變是發生在原子核層面上的,所以核聚變不屬于化學變化。
17、三、起源不同核裂變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和奧托·哈恩(Otto Hahn)同為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研究員。
18、作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邁特納和哈恩曾經奮斗多年創造比鈾重的原子(超鈾原子)。
19、用游離質子轟擊鈾原子,一些質子會撞擊到鈾原子核,并粘在上面,從而產生比鈾重的元素。
20、這一點看起來顯而易見,卻一直沒能成功。
21、他們用其他重金屬測試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應都不出所料,一切都按莉澤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發生了。
22、可是一到鈾,這種人們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
23、整個20世紀30年代,沒人能解釋為什么用鈾做的實驗總是失敗。
24、從物理學上講,比鈾重的原子不可能存在是沒有道理的。
25、但是,100多次的試驗,沒有一次成功。
26、顯然,實驗過程中發生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事情。
27、他們需要新的實驗來說明游離的質子轟擊鈾原子核時究竟發生了什么。
28、最后,奧多想到了一個辦法:用非放射性的鋇作標記,不斷地探測和測量放射性的鐳的存在。
29、如果鈾衰變為鐳,鋇就會探測到。
30、2、核聚變核聚變程序于1932年由澳洲科學家馬克·歐力峰(英語:MarkOliphant)所發現。
31、隨后于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國立大學(ANU)成立了等離子體核聚變研究機構(FusionPlasmaResearch)。
32、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核聚變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核裂變。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