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航母的光環,
成了徐玲最新的目標。
(資料圖片)
作者:陳佳莉
7月末的一個早上,環球人物記者從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驅車20多公里,來到黃花塘鎮蘆溝社區。這也是社區黨總支書記徐玲每天上下班需要往返的一段路。在這個小縣城,每天接近一小時的通勤路,幾乎已經是人們能接受的極限。
走進蘆溝社區,一幢幢新江淮風格的房屋鱗次櫛比,粉墻黛瓦與藍天交相生輝,瀝清道路一塵不染,路兩旁綠樹成蔭,讓人恍惚間以為誤入“世外桃源”。
記者見到徐玲時,她剛跟村里的工作人員開完近一小時的會。會上面對的全是爺爺奶奶那個年紀的人,35歲的徐玲也不犯怵,說話就直來直去:“有些事情做不好,咱沒有商量余地,必須做,反正我抗壓能力強……”大到村里的電商產業,小到村民的午飯問題,都是她要操心的。
看著徐玲將日常“淹沒”在村民七零八碎的瑣事中,記者有點難以想象,10年前的她曾穿著颯爽的海軍服,掌舵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在大海馳騁。
“直到現在,別人介紹我時,首先還是‘開航母’,其次才是‘村支書’。”這無形中也給徐玲一些壓力,如何讓現在的工作超越航母光環,成了她最新的目標。
“凡事有N個備案”
村支書是徐玲退役后的“第二站”。
2013年,徐玲從海軍退役,回到家鄉盱眙縣海事處當了一名辦事員。雖然告別了大海,但縣城還有淮河。每天清晨,徐玲一到單位,會先站在淮河邊,看看船、看看水,再走進辦公室。
在海事處工作9年后,徐玲主動申請到黃花塘鎮蘆溝社區,做起了黨總支書記。
“說實話,剛來的時候,社區的爺爺奶奶們根本沒看上我。在他們眼里,書記只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我一個黃毛丫頭,干不出啥名堂。”
作為縣城空降來的“兵書記”,徐玲遇到的一些難題,是此前沒有預料到的。“在部隊時,首長一聲令下,說一不二,士兵們整齊劃一地執行。在村里,這個‘一’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二三四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