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單位推行干部“年輕化”,女滿50周歲、男滿55周歲“一刀切”退出實職改任調研員,換上一批35歲左右的年輕干部,還有幾個30歲左右的年輕干部以“加長板凳、提前培養”為名義進入了班子。人家干30多年都熬不到的職務,有些年輕人坐著“火箭”就上去了,不禁讓中年人唏噓不已。
單位出現了兩種現象:一群經驗匱乏、缺乏歷練的年輕干部千方百計想做出所謂的“業績”、打造所謂的“亮點”,拼命搞出一些“創新動作”,有的項目確實取得了大膽突破的成績,有的工作也確實打開了局面,但也有不少工作搞得“人人忙亂、四處抓瞎”。一群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中年干部則提前過上了“類退休”生活,聰明人早早回家,過上了神仙日子,愚蠢人賴在單位里,搞得雞飛狗跳。
單位換了新領導,要求退二線的中層干部全部回來上班,否則就扣發工資獎金,出發點是良好的,但現實很可笑。這些退二線的中老年干部已經騰退了獨立辦公室、移交了實體工作,回到單位既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具體任務。新領導自作聰明,開辟一間大辦公室讓他們集中辦公,結果被老同志搞得烏煙瘴氣,天天湊在一起開“吐槽大會”,搞得年輕人也沒法安心工作。
老同志回單位之后,人人都覺得這種安排不合理,人人都覺得自己很尷尬,也讓年輕干部覺得很尷尬。老同志把實職和實權交給了年輕下屬,年輕干部怎么好意思指揮他們干活呢?再說了,年輕下屬也指揮不動那些老上司、老領導呀。客觀地說,復雜任務也不能交給老同志,人家已經退二線了,憑什么讓人家挑重擔?安排老同志跑腿做一些簡單事務,這又是不把土豆當干糧,老同志能不甩臉子嗎?
老同志湊在一起,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經常給上級打小電話、寫小信封,再加上新領導的屁股也不干凈,沒多久就被上級調整到偏遠地區降職使用了。又換了一位年齡大的領導,體現出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展示出較高的用人格局,馬上改變了亂七八糟的局面。
第一,新任領導認為,片面地、機械地、一味地追求“年輕化”,往往適得其反。良好的隊伍建設,應該堅持“五湖四海、新老搭配”的優良傳統,按照“老中青三結合”的原則進行階梯化配置干部,既能發揮年輕干部敢想敢干的創新精神,又能發揮中老年干部經驗豐富的閱歷優勢,還能讓干部成長形成有序合理的接替機制。
第二,新領導認為,使用年輕干部不能拔苗助長,也需要壓擔子、強磨煉,讓好苗子茁壯成長,真正長成參天大樹,否則,硬拔起來的樹苗缺乏根系,很容易被風雨吹折了。有些年輕干部由于提拔得太快,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誤判了自己的水平,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把組織的信任當自己的本事,急功近利,心浮氣躁,恨不能兩年就要上一個臺階,把很多需要長期積累的工作搞成“豆腐渣”工程。
第三,新領導認為,要合理用好已經退二線的老同志,既不能讓他們放羊,也不能讓他們搗亂,還要讓他們有成就感、有收獲感、有榮譽感。單位成立了一些調研組、課題組、指導組,發揮老同志的經驗優勢,讓老同志協助領導搞一些調研、搞一些課題,多到基層進行指導和幫建,做得好給予一定的獎勵,讓老同志干起來有動力,做出成績有面子。
PS:你們覺得這位領導做的怎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