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消費者紛紛到日本背馬桶蓋回國;比如中國連核彈都造得出來,卻造不出圓珠筆芯;比如很多城市一到大雨就排水不暢,但青島的德國良心下水道卻服務百年等等。
然而,不知不覺間,情況已經發生變化,這兩天中央新影發現之旅剛上線的一部紀錄大片顯示,在幾代人的艱辛努力下,中國制造的所謂“有量無質”時代正在成為過去。
《品質》欄目是中國首部關注大國品牌成長的專題紀錄片欄目,由央視著名主持人李雨霏主持。片子用影像力量揭秘中國質造如何沖破“Made in China”的桎梏,向“Made by China”進化。2月23日播出的上下兩集“衛浴革命者”和“開啟智慧家居新生活”,正是借民營制造企業箭牌家居的發展史,一窺中國制造型企業的蛻變之旅。
紀錄片上集《衛浴革命者》
《品質》紀錄片深入探訪
揭示中國制造企業新形象
箭牌的故事很像一個關于中國制造的樣板,令觀者印象深刻。
早在1775年,倫敦鐘表匠亞歷山大·卡明斯獲得第一個抽水馬桶專利開始,西方國家在改善衛浴生活品質這一賽道上,就率先嘗到了科技的甜頭。1885年,托馬斯·泰福德設計了陶瓷馬桶,并批量生產,將其帶入尋常百姓家。
但直到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絕大部分國民的衛浴生活還停留在痰盂便桶的時代。
隨著國外陶瓷坐便器生產技術的引進,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場上開始出現抽水馬桶。彼時中國衛浴潔具市場是國外品牌的天下,分體馬桶賣到500元,而1978年,人均消費支出才311元,可謂名副其實的奢侈品。
這樣的情況被一個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的青年創業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84年,他揣著一肚子專業技術知識,進入佛山東平陶瓷廠,僅用3年時間,就從技術員被提拔為管生產技術的副廠長。
這在普通人看來仿佛開了掛的人生,卻沒有讓這位叫謝岳榮的青年創業者止步于此。他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下海創業,用技術和智慧給國民幸福生活來個加速度。
1994年,謝岳榮創立箭牌衛浴,點燃了佛山廠房內的窯火,一款又一款產品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上輸出。
1995年,立志將陶瓷馬桶變成大眾消費品的謝岳榮,率領專業團隊開始攻堅連體馬桶,最終以用水量比分體馬桶減少三分之一、生產工藝更優、生產成本更低的滿意成績完成答卷。一時間,連體馬桶紅遍大江南北,箭牌衛浴也成為當時響當當的衛浴革命者!
此后,這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造型企業,開始茁壯成長。
如果說中國人的優良品質中有一條叫做“堅持”,那么這位在陶瓷工藝薪火相傳700余年的南國陶都佛山創業的創始人比誰都更懂得這兩個字的含義。
從創業初期,謝岳榮就為箭牌確立了“品質要做得比別人好”的標準。紀錄片中提到,當時整個行業的生產水平普遍不高,為了降低成本、增加銷量,不少品牌將次品設立成B級品銷售,而箭牌始終堅持只賣優等品!這意味著將近25%的殘次品要被箭牌人親手銷毀。
1985年,海爾董事長張瑞敏砸掉76臺問題冰箱,同樣的事,也在十年后的箭牌工廠內上演。鐵榔頭砸碎陶瓷的刺耳聲音成為每一位箭牌人心中的警鐘,告誡他們堅持品質的底線。
從制造圓珠筆芯到節水馬桶
隱含著中國制造不斷取得進步的秘密
時至今日,箭牌家居集團已經從一家民營小廠,成長為不輸國際大牌的家居大家企業。
十大生產制造基地、超過九千個零售網點,產品覆蓋衛浴、瓷磚、櫥柜、衣柜、家居定制等家居全品類,堪稱家居行業的巨無霸。
回首箭牌家居的發展歷程,會發現,它就是中國制造型企業實現持續跨越式成長的一個縮影。近三十年來,大部分成功崛起的中國制造品牌走的路實際上都跟箭牌很類似。
先是依靠成本與規模優勢或一兩項發明起家,打價格戰、營銷戰與洋品牌搶市場,此后大浪淘沙,有些僥幸成功的企業曇花一現,而那些真正苦練內功的企業才會活下來,進而建立品牌,制定標準,走向世界,登頂行業技術高峰。
日本馬桶蓋為什么會引發國人哄搶?因為小小的馬桶背后,也有大量的技術含量,這也使得箭牌這樣的中國制造從誕生開始,就面臨著漫長的“打怪升級”之路。
箭牌最初的成功源于其抓住了兩個關鍵,即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質,依靠質優價廉在世界衛浴巨頭的圍剿中闖出一條國產品牌之路。
但隨著紀錄片《品質》的進一步剖析,我們發現箭牌家居的屹立不倒,卻來自于將大量精力投入科研與創新中所得。
以連體抽水馬桶為例,二十多年來,其外觀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數以千萬計的科研成本仍被投入其中。箭牌家居的科研人員通過反復流體力學計算、電腦模擬論證,以及3D打印模具樣品等的實物論證,將抽水馬桶的用水量從9L降至3.6L,不僅刷新了國際尖端標準,更借此榮登國家認證的首批坐便器水效領跑者寶座。如果這一技術推廣至全國幾億個家庭,將為水資源的節約做下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
如果說制造馬桶就像制造圓珠筆,那么節水技術就是制造圓珠筆芯。技術上的默默突破,成就了中國質造的不斷飛躍。靠低價和銷量占有的市場終歸有限,但技術創新打破的市場天花板身后,卻是充滿想象的星辰大海。
事實上,近年來崛起的新中國制造企業,都像箭牌一樣同時進行著縱橫兩個方向的擴展。橫向擴展即產品的品類不斷增多,比如箭牌家居在衛浴品類之外,又布局其他家居產品線,從瓷磚,到整體家居定制,再到智能家居,讓消費者體驗到一站式購齊的省心和樂趣。
而縱向擴張則是不斷加大對品牌和技術研發的投入。在紀錄片的后半部分,《品質》探訪了箭牌的智能家居體驗館。鏡頭所呈現的景象完全超出了普通消費者對家居制造企業的刻板認知。在館內,箭牌家居創造了一整套智能家居體驗空間——通過家居智能管理系統,將衛浴,馬桶,花灑,晾衣架,智能浴室鏡等設施鏈接起來,實現了對家中智能部件的一鍵掌控,為消費者描畫了一幅萬物互聯的未來圖景。
紀錄片下集《開啟智慧家居新生活》
從前人們總是說,汽車要買德國的,馬桶要買日本的,手機要買美國的。這是因為在國民的固有印象中,無論是產品品質,還是外觀設計,亦或是功能創新,都是外國的好,中國人做不出原創設計,也做不出超越國外的創新。
但是以箭牌家居為代表的家居制造企業,正在默默地用實力打破這樣的偏見。在去年的德國工業設計展上,箭牌家居的產品獲得了工業設計最高獎項:德國IF設計獎和紅點設計獎。這早已不是中國制造企業的首次奪獎。
正是這樣一次次的突破,讓民族自信隨著中國質造與中國智造一步步被堅定。盛世華章不僅寫在人民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中,更寫在中國企業一條條“Made by China”的生產線里。
事實上,近十年間,箭牌家居的主要工作就是以創新方式開拓變革,包括升級品牌定位、發力新零售、數字營銷變革、布局智慧大家居等,如今,箭牌家居集團已朝著“全球智慧家居大家”的愿景奮進。
智能互聯、精準算法、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智慧大家居......在《品質》中,這些詞匯居然與一家以馬桶起家的中國制造業企業高度關聯,而在它的背后,更有無數中國質造正在崛起!
于無聲處聽驚雷
巨變將至,準備好了嗎?
《品質》紀錄片對箭牌家居的報道,反映出一個值得輿論與媒體關注的新現象:提到技術創新與中國制造,不止有華為和北斗這樣高精端企業,還有無數融合了海量技術創新的箭牌型制造企業。
起于佛山,根植于民生的箭牌,正是千千萬萬“打怪升級”之路上穩步前行的中國制造企業的縮影。
大概十年以前,還有聲音非常遺憾的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雖然創造了經濟奇跡,但卻沒有打造出相應的世界級消費品牌,對比上世紀同樣創造三十年經濟奇跡的日本、韓國,卻創造出了索尼、松下、三星、現代這樣的世界級消費品牌。
從箭牌家居的故事看,這樣的固有印象很快就會改變了,厚積薄發之后,中國必然會迎來一個消費品牌大崛起的時代。
這在資本市場上也早有征兆,近兩年的中國股市上,最受追捧的板塊就是大消費板塊,茅臺、海天醬油、金龍魚、格力、美的、TCL......剛剛在港股上市的農夫山泉,還捧出了新一任中國首富。
上一代中國制造企業是靠勞動力紅利,規模生產和低價搶占市場,但未來像箭牌家居這一類從開始就面向內需,致力于提高國人品質生活的企業將迎接巨大的機會,尤其是當中國消費市場開始大爆發,國內大循環成為主旋律的時代,那些及時抓住機遇的制造企業,將獲得巨大回報。
下一個十年,中國的制造業將兵分兩路,迎接兩大機遇,一大機遇是在高精尖領域實現國產替代,徹底解決“扼喉”問題,尤其是高科技領域,以華為、中芯、小米為代表。
另一大機遇則是內需和消費,這不但是因為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的討論中,中國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全新發展格局,更是因為國家進步發展的終極意義,本來就是要造福國民,提升國民生活品質。
中國有如此之大的消費人口和內需市場,當消費者需求一旦發生從“囤量”到“求質”的集體轉變,爆發出來的力量將無比巨大。這從一個細節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國消費者實際已經對漲價不那么敏感了,只要質量、品牌信得過,消費者并不在意為優質商品多花錢!
于無聲處聽驚雷,巨變將至,更多的制造業箭牌們,準備好了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